陕北能源之城的新升级



定边光伏发电园里,工人们在安装晶硅板。

    12月的陕北大地寒风凛冽、阳光灿烂,通往陕西榆林的国道上行驶的一辆辆拉煤车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这里矿产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资源输出基地;而在附近平坦的荒漠上,整齐排列的一块块蓝色太阳能电池板、一台台洁白高大的风机又传递出另一个信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正在这里扎根生长。

    近年来,陕北能源之城榆林依托自身区域优势,着力发展清洁型替代能源,走出了一条产业结构多元互补的转型升级之路。

    自然优势支撑新能源发展

    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北部小壕兔乡新能源产业园区内的协鑫隆源光伏电站,自2016年7月并网以来,累计上网电量已达3.36亿千瓦,节约标准煤13.44万吨。“这相当于多种植1830多万棵树木。”当地工作人员晁煜告诉记者。

    而在榆林市西部的定边繁食沟风电场,60余台洁白的风机在蓝天映衬下,正迎风舒展身姿。这里是陕西省第一个投入运行的风电场,改写了全省无风电的历史,也拉开了榆林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帷幕。

    截至2017年上半年,榆林市已累计实施新能源项目191个,新能源并网装机676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量的33%。2016年累计节约标准煤17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38.4万吨。

    支撑这些数据的是榆林发展新能源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风劲光强、地广人稀”是榆林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作为国家风能IV类资源区,榆林在长城沿线和白于山之间,年平均风速达6米/秒以上,年可利用小时数超过2200小时。而在太阳能方面,榆林属国家资源II类区,是全国太阳能资源富集区之一,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0小时~2800小时,年可利用发电小时数超1400小时。

    “榆林虽然化石能源较为丰富,但能源驱动、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突出。”榆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春临说,“面对化石能源过度开发引发的气候变暖、生态破坏、大气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榆林发展清洁型的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用清洁燃料保卫蓝天

    入冬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雾霾天气频发。随着国家制定的环保标准越来越高,对于不少化工企业来说,找到比煤炭更为清洁、高效且经济实惠的能源成为当务之急。

    在位于神木市的锦界工业园区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货场内,一批名为兰炭的黑色煤状物,即将被运往全国各地。而这正是榆林为治理环境污染给出的“良方”。

    兰炭又称半焦,相较于其他煤种,兰炭具有固定碳高、化学活性高、比电阻高、低灰、低铝、低硫、低磷的优势。从燃烧颗粒物排放检测结果和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检测结果来看,榆林兰炭各项指标均占优,现已作为清洁燃料研究列入国家基础研究项目。2016年,榆林共生产兰炭2888.7万吨,已成为全国兰炭的主产区。

    看准了榆林兰炭在治污减霾方面的优势,北京、山东、河北、陕西等多地出台了政策扶持措施,点名使用榆林兰炭。

    “蓝板板”引出了致富路

    走进榆林佳县王家砭镇窑湾村,原本长满荒草的空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有了这,用阳光也能增加收入了。”窑湾村贫困户李福记说。

    今年6月,榆林市首批光伏扶贫项目全面启动。截至11月30日,全市开工建设光伏扶贫示范项目152个,总规模3.037万千瓦,目前已并网发电66个。在每一个光伏扶贫项目建成的前5年,58%的运营收入都将用于该地的精准扶贫。

    “项目全部建成后大约可以解决152个村6000户的脱贫问题,每户每年可增收不少于3000元。”榆林市发改委规划办副主任周文军告诉记者。

    随着新能源项目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链也在逐渐形成。围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发展,榆林正在布局多晶硅、单晶硅、晶体材料及新能源千亿元产业集群。

    今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靖边1GW光气氢牧能源互联网产业示范园项目位列其中。项目建成后,互联网技术将应用到能源的开采、配送各个环节中,形成电、热、水、信息“四网融合”系统,成为高效、清洁的能源共享网络。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